邢向东
更新时间:2024-10-24
浏览量:
邢向东,男,陕西神木人,1960年4月出生。文学博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陕西师大
学位/学历
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77年考取陕西师大中文系七七级,1982年元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考取内蒙古师大汉文系现代汉语专业词汇、语法方向研究生,师从马国凡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考取山东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方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钱曾怡教授。2000年7月获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3年7月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马庆株教授。
1986-1990年任内蒙古师大汉文系助教,1990年任讲师,1995年任副教授。2000年任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现任陕西师大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
陕西师大学术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分委会召集人。兼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标委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南开语言学刊》编委,《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编委。
教学概况
任教以来,为中文系本专科生、研究生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国际音标与方言调查》、《汉语方言学》、《语言理论与方法》、《语言学方法论》、《汉语词汇研究》、《近代汉语研究》、《方言学名篇名著导读》、《教师口语》等课程,为留学生讲授《初级汉语课本》、《中级汉语》、《古典文学》等课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获陕西师大教学质量奖,2006年被评为陕西师大教学标兵。
曾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主持省、区教育厅级课题4项,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02BYY006)),主持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编号200409),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项目1项((编号NCET-04-0957)《陕西重点方言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官话方言的内部比较》(钱曾怡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1项、中国社科院A类重大项目1项(《中国语言地图集》晋陕甘宁图)。出版著作6部,主编自治区统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60余篇。《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获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2004年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科研概况
研究工作以注重实际和田野调查、注重理论探讨为特点,几年来对陕西和内蒙古西部方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其中《神木方言研究》对地点方言研究的传统模式有多方面突破,专家评价“将方言的单点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对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和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考察,为纠正晋语研究的不平衡状况、全面深入地揭示晋语的特点、解决晋语分区问题和开展晋语史研究做出了努力。方言语法研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2002年担任陕西师大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组织本校及西北地区的研究力量开展研究,主编出版了《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主办了首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发挥了较强的辐射作用。
出版图书
《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
作者名称 邢向东
作品时间2006-4-1
《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
作者名称 邢向东
作品时间2004-5-1
《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是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邢向东。
《西北方言与西北民俗研究》
作者名称 邢向东
作品时间2004-5-1
《西北方言与西北民俗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邢向东主编
《呼和浩特话音档》
作者名称 邢向东
作品时间1998-10
获奖情况
曾获得多项省级、校级科研奖励。
1. 陕西省政府2000年社科三等奖
2. 山东省2001年优秀博士论文奖
3. 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4. 入选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5. 入选2004年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
6. 陕西省政府2004年社科三等奖
7. 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8. 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二等
9. 入选2014年度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10.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
主要论著
著作
《内蒙古人学习普通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与张永胜合着,第一作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版)
《内蒙古汉语方言志》(与马国凡、马叔骏合着,第二作者,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呼和浩特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陈章太、李行健主编,本人为编纂、审订者和六个方言点的调查者。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版)
《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4月版)
教材
《教师口语辅助课本》(主编,自治区统编教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现代汉语》(第二主编,西北地区高校统编教材,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主编论文集
《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论文
1.关于确定同义词范围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学》1985年第2期
2.词义褒贬新探,《云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
3.词汇与修辞,《语言文学》1985年第6期
4.神木方言的语法特点,《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5.神木方言的语法特点(续),《内蒙古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6.晋语圪头词流变论,《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7.简论突破言语规范的变格修辞,《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8.紧缩句与单复句划分,《语文学刊》1988年第5期
9.内蒙古西部方言词语札记(与马国凡合署),《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10.内蒙古西部方言叠音词研究(与马国凡合署),《内蒙古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11.神木话表过去时的“来”,《延安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2内蒙古汉语方言(布赫主编)《内蒙古大词典》词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神木方言四字格的结构和语法修辞特点,《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
14.内蒙古晋语析音词研究(与马国凡合署),《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语言文学增刊
15.内蒙古晋语圪头词研究(与马国凡、马叔骏合署),《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6.书面语中记载的分音词,《语文研究》1992年第4期
17.神木话的“尝试补语”和“短时补语”,《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18.神木方言四字格例释,《内蒙古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
19.神木话表将来时的“呀”,《延安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20.神木话的结构助词“得来/来”,《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21.呼和浩特方言感叹句的常用句式,《方言》1994年第2期
22.内蒙古晋语句法结构三题,《语文学刊》1994年第5期
23.内蒙古晋语几个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前沿》1994年第10期
24.论内蒙古晋语的语法特点,《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25.内蒙古晋语叙述句、描写句表肯定、否定的常用格式,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13期(1995年)
26.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祈使句的常用格式和语气词,《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7.内蒙古晋语语气词的连用及普通话对译,《语文学刊》1995年第4期
28.神木方言的儿化变调,《方言》1996年第1期
29.内蒙古晋语的“甚”、“咋”及其它,《语文学刊》1996年第3期
30.内蒙古晋语概说,《内蒙古语言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31.陕北神木话的助词“着”,《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32.神木方言表虚拟的语气词,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16期(1997年)
33.试论时空观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体现,《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34.神木县的汉语、蒙语地名及其特点,《汉字文化》1998年第3期
35.神木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36.神木方言音系及其内部差异,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19期(1999年)
37.说“我咱”和“你咱”,《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38.小议部分“舒声促化字”,《语文研究》2000年第2期
39.试解“疙瘩”,《汉字文化》2000年第1期
40.神木方言的副词,《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41.陕北神木话的助动词“得”,《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42.神木方言的代词,《方言》2001年第4期
43.神木话(老派)同音字汇,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1期(2001年)
44.神木方言词汇的内外差异,《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45.神木方言“例外字”试解,《语文研究》2002年第2期
46.陕北吴堡话(东王家山)的音系特点,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第44期,(2002年9月)
47.论加强汉语方言语法的历时比较,《陕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
48.神木县山曲儿、酒曲儿的押韵,《中国语文》2003年第2期
49.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把”字句与“教”字句的套合句式,《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50.陕北晋语沿河方言复句关系的表达手段,《汉语学报》第6期,2003
51.论西北方言和晋语重轻式语音词后字的调位中和模式,《南开语言学刊》第3期,2003
52.论神木方言的分音词和圪头词,《纪念〈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讨论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53.官话和晋语非重叠式两字组的连读变调,(香港《中国语文研究》2004年第1期)
54.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方言》2004年第4期
55.陕北神木话重叠名词与儿化名词的比较,《国际汉学集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6.陕北晋语沿河方言体貌范畴的比较研究,《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7.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愿望类虚拟语气的表达手段,《语文研究》2005年第2期
58.晋陕宁三省区中原官话的内外差异与分区,《方言》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
59.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陕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60.论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反复问句,《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
61.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时制系统研究,《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
62.陕北晋语沿河方言假设类虚拟语气的表达手段及其语法化过程,《中国语言学报》第1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63.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64.陕北神木话的准语气词“是”及其形成,《方言》2006年第4期
65.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成分的语音变异,《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
66.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陕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67.陕北吴堡话的文白异读和语音层次,《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
68.中古端、精、见组字在关中方言齐齿呼韵母前的演变,《语言学论丛》第36期。
69.移位和隐含:论晋语句中虚词的语气词化。《语言暨语言学》第八卷第4期(2007年第4期)。
70.陕西省的汉语方言,《方言》2007年第4期。
科研项目
1. 主持2002年国家社科项目《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编号02BYY006)
2. 主持完成2001年天津市教委社科项目《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词汇、语法比较研究》(编号01-21403)
3. 主持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科研项目《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比较研究》
4. 主持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陕西重点方言研究》(编号200409)
5. 主持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陕西重点方言研究》(编号NCET-04-0957)
6.承担2001年国家社科项目《官话方言内部比较》(编号01BYY013,钱曾怡主持,本人为第四负责人)
7. 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晋陕甘宁地图,陕西省地图
8.主持陕西师大“211工程建设”项目《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主持)
9.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
学术交流
曾应邀赴美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出席学术会议,数次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2007、2014年两度赴日本爱媛大学访问研究。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合作研究1年。现正在台湾中研院访问。
微信扫码阅读
上一篇 : 王震中
下一篇: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