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由大转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4-08-09 浏览量:
NWU数智经济研究与教育 2024年03月22日 20:28 陕西
近日,惠宁教授的专著《由大转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33万字。
专著《由大转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采用查阅学术文献和机构研究报告、浏览国家机构和国家级媒体网站等方式收集资料,通过梳理与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等相关的学术文献(其中包含经典著作),明确研究动态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通过查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机构发布的报告归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查阅中国政府网、人民网、光明网等网站明确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通过学习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公报》等党和政府发布的文件,把握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
《由大转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中国30个省区市作为研究样本。各变量及衡量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各省区市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循环经济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字普惠金融数”(由北京大学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以及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EPS)等。考虑到西藏和港澳台数据缺失较多,本书将其剔除,并对指标缺失值进行线性插补处理。
本书紧密围绕“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一是研究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结合中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要求,分析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逻辑矛盾,阐述数字经济的运行逻辑,建立有关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的理论框架,为激发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二是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把握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剖析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三是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系统GMM法、门槛面板技术等多种计量方法,探究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四是探索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论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企业、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为目标的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进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提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推动数字经济与中国。
据悉,惠宁教授长期致力于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研究。2023年惠宁教授的专著《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效应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专著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效应与路径研究》(17XJL004)报告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效应研究》以互联网发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为逻辑起点,研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论证互联网为什么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测度体系,分析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空间差异及变动趋势,基于线性效应、中介效应、网络效应和异质效应视角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传导渠道、影响差异、门槛特征,探讨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融合路径与政策创新,促进互联网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的视角,论证互联网和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框架,刻画互联网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从人力资本机制、创业活动机制和城市化机制层面,阐述互联网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传导机制;从互联网发展和创新价值链层面,阐述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机理;从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知识产权保护层面,阐述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规律。
(2)从“指标体系构建-真实水平测度-时空特征分析”的视角,考察中国互联网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现实。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信息资源、互联网普及规模、互联网应用程度四个维度设计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使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测度和评价,并从时间、空间和时空三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
(3)从“线性效应-中介效应-网络效应-异质效应”的视角,分析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效应是本研究的特色。本研究需要构建数理模型、采用大样本和大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把互联网纳入区域创新的研究框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法、空间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面板技术等计量方法分析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规律,考察互联网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关联,探索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厘清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动态规律,分析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异质影响,为释放互联网和区域创新的“合力”效应提供经验证据。
(4)从“微观-中观-宏观”路径选择的视角,探索互联网与创新能力深度的融合路径也是本研究的特色。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的框架,设计“互联网+区域创新”融合路径。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多元化创新能力矩阵,从思维理念、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三个方面研究企业创新的微观路径;产业如何借助互联网形成有序的创新推进结构,从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三个维度研究产业创新的中观路径;区域如何通过互联网塑造创新创业生态,从创新要素集聚共生体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和分享经济创新平台四个方面研究区域创新的宏观路径。
(5)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视角,提出互联网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以解决“互联网+区域创新”融合发展中的“难点”“重点”为目标,从“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网络应用,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壮大创新主体,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畅通区域创新渠道,高质量打造区域科创走廊”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惠宁,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二级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学科带头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建设项目主持人。长期从事产业经济理论、数字经济理论和企业发展理论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求是》《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出版《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2023)等专著13部,主编出版《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等教材7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与教学成果奖12项。
图文:西北大学数智经济研究与教育平台
编辑:陈卓迩
审核:马莉莉
责编:马莉莉
微信扫码阅读
上一篇 : 峡谷明珠—东方红阁
下一篇:夕阳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