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释放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信号:新趋势、新体系、新机制【解码三中全会关键词】
更新时间:2024-08-01
浏览量:
三中全会释放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信号:新趋势、新体系、新机制【解码三中全会关键词】
原创:刘典
前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一、为什么要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性规划的前提。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项便是缺乏规划。一个大型项目的内部往往存在跨越众多领域。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受部门工作,不能统一规划。各部门分工合又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往往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部门之间因缺乏沟通而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频频发生。以央视报道的“农村厕改”项目为例,厕改往往需要水利、管道等多项工作同步建设,然而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仅没有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反而相互推诿,互相扯皮。
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前进行系统的规划。以雄安新区建设为例,雄安新区建设之前进行了大量考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系统性规划,已经初步建成环城市外围道路、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城区水系等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因此,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有助于统筹、平衡各类设施,建成相互替代、互补、协调、制约的基础设施体系。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设施利用率,防止资源浪费。
建设基础设施的目的在于扩大公共服务,这就意味着基础设施的运营工作至关重要。在过去,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建后不用、建后不养”,在建设完毕之后,既不运营,也不维护。这不仅未能扩大公共服务,反而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以海南儋州海头站为例,该站于2015年底基本建成的,按初期规划应随海南西环高铁一同开通,但该线路通车近8年,海头站都未能启用,直到媒体报道后,该站才开始投入使用,在此期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我国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刚刚开始,传统基础设施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不连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发展上限。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新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有助于带动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我国将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等方面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在数字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已逐渐依赖于信息获取、物流流通、技术创新等方面。这些都说明,市场效率的提升离不来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建设以高质量供给、高效率流通、高标准保障,进一步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为提升市场运转效率、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完善市场监管规则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2023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经超过167万亿元,多种关键设备保有量全球领先,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对基础设施建设将提出更高要求。2024年2月,中央财经会议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领域将围绕“高端、只能、绿色、安全”等方向开展设备更新与产业升级。既要推动设备更新,也要推进产业升级与改造,而这些都属于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之内,截止2023年,工业占我国GDP的31.7%,工业领域的调整必将影响社会的众多方面,建立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制机制既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又为推进工业领域的平稳变革提供重要支撑。
二、如何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种类多样,不同类型设施发展阶段不同,属性特点也不同。
围绕数据为核心,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据国务院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8.05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占比46.6%,卫星通信技术也逐渐。除此之外,5G的行业应用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的71个大类,也已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巨大,应继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硬件支撑“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围绕智能化、大力建设融合基础设施
信息技术推动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新型生产性设施涉及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物流设施、智慧能源设施、智慧农业农村设施等,每类设施要充分考虑行业属性,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基础,与实体产业相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量和质量。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投入运营的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计算能力达每秒80亿亿次,1小时即可完成100亿张图像识别、300万小时语音翻译或1万公里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任务。效率的大幅提高有效缓解了过去基础设施面临的供需不平衡。
围绕创新化,大力建设前瞻性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是实现科学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当前,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速度飞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们要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点方向,建设一批重大前瞻性基础设施;聚焦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建设低成本、开放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设施,整合现有优质资源,支撑技术发展和企业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我国已初步建立体系较为完善的创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我国交通运输处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期、精准补齐设施短板的关键攻坚期、提升整体效能的持续发力期。当前,我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要加快推进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贯通缺失路段,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但是铁路建设受地理、地质、地形等要素影响,在不适宜兴建铁路的区域要着力发展航空和低空经济,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弥补短板;
截止2022年,我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6.3万公里,广泛连接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重要乡镇、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71%;农村公路年均增长超过9万公里,总里程达446.6万公里,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宏伟目标。下一步要加快普及高速公路的覆盖率,完善高速公路的收费机制,优化公路运输的能力,加快快递、物流业的覆盖范围,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运力基础。
水路运输以成本低、运力强的优势一直是大型货物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在确保水质的前提下,要继续兴建水利工程;加快沿主要航线港口优化布局、协同增效;推动内河航道扩能升级、连线成网,带动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海事仲裁制度,用法律制度为水运保驾护航。2020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了12.7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1.61万公里,我国内河水运基础建成了以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三角和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为主体、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体系,有力支持了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与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的关系
为防范和化解重点省市的地方债务危机,2024年1月,国务院下发《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在重点地方的地方债务风险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清理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其中就包括不得新建除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上架率应超过50%)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内的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算等大型数据中心、政务信息化项目外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这便引发了一个问题,健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与防范地方债务之间是否存在了冲突?
实则不然,基础设施的目的在于服务,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目的也是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与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过去“为了基建而基建”的畸形政绩观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建设以突出基建的公共服务性为目的,为了防止出现“建时烂尾、建成不用、建后不养”等严重浪费资源的情形,暂缓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既节省了财政资金,又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成率与利用率。其次,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要求严格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规划和公共服务进行市场化、社会化供给。简而言之,在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的基建项目上主动吸收社会资本,将有效的财政资金投入重要性强、投资高、回报低的领域。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8个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目前已有多条高铁投入运营。2022年以来,各地共推介项目5万余个,其中9000余个已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涉及民间投资金额2.9万亿元,有效提高了资源分配,节省财政资金,是缓和地方债务危机的一种方式。
微信扫码阅读
上一篇 : 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新”
下一篇: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新信号:框架、挑战与展望【解码三中全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