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平
更新时间:2024-10-24
浏览量:
白彦平,1982年出生于神木。
2003年考入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12月,作为财大经济新闻系唯一推荐对象,进入《解放日报》经济部实习。2007年7月,通过集团统一考试,入职《解放日报》党政部。2009年5月,调任《解放日报》党政部编辑,兼做公益慈善条线记者。2016年3月,任《解放日报》新闻编辑部《焦点》主编,先后3次获上海市征兵好新闻一等奖,连续4年获“看得见的公正”征文好标题奖,公开报道《临终时,他仍在接受警情通报》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批示,解放日报社2016年度总编辑奖获得者,解放日报社2017年度“优秀员工”
从入职《解放日报》至今,白彦平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已走过了12个年头。从传统的纸媒到新媒体,从《解放日报》一线记者到新闻编辑部《焦点》版面主编,这位精干的80后始终不变的是对新闻的热情。心怀新闻理想的他,坚信文字是有力量的、新闻是有温度的。
1982年,白彦平出生于神木,从小好学的他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
说起考大学的历程,还颇有一些波折。当年,白彦平初中毕业后,考入神木中学预科班,读了一个月高中后又收到了榆林师范的录取通知书。考虑到工作包分配,父亲将他送入榆林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乡村做老师,可是他并不甘心。于是瞒着家人去了神木中学,直接插班高三年级,并以超过一本线20多分的成绩考入陕西科技大学。但他并不满意,复读一年后顺利考入上海财经大学。
大学毕业时,白彦平因成绩优秀,作为上海财大经济新闻系唯一推荐对象,进入《解放日报》实习,并通过统一考试正式入职,从此与新闻结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对刚入职场一年多的白彦平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历练。作为报社首批进入汶川地震现场的记者,他跟随警备部队深入灾区,见证了地震中的悲欢离合,这次经历让他的文字更有力量。
他们首先来到了平武县的南坝镇,当时没有人知道里边的受灾情况,警备部队第一时间将卫星通讯车开了进去。当天,白彦平发表《信息“孤岛”上,建起通讯站》的报道,及时地将平武县的灾情信息传了出去。随后的10多天时间里,白彦平先后转战绵阳、江油、安县、都江堰、汶川、茂县等地深入采访。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跟随第二军医大学的一个敢死突击队,乘坐冲锋舟向着未知的受灾小镇突进,江面上随处可见残枝断木,不时还有碎石飞落江面,溅起的水花直扑冲锋舟,险象环生。白彦平采写的独家报道《二军大15人孤军突进》等稿件,将人民子弟兵英勇救灾的故事传播了出来,很多人因此感动落泪,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行动中。
这是一段充满着艰险与光荣的旅程。不管是在灾区还是在普通的采访中,白彦平始终努力践行着一名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2009年5月,白彦平调任《解放日报》党政部编辑,兼做公益慈善条线记者。采访中,一名面部烧伤95%的3岁小男孩的遭遇深深地触动了他。当时,孩子情况很不乐观,不仅没钱治疗,父母还因此双双离家出走,只有一个奶奶和他相依为命。几年来,他先后以《手术后,小灏有望背起书包上学堂》《感恩,小张灏的开学“第一课”》《“我希望能写一手漂漂亮亮的字”》等为题对小男孩张灏的事情进行追踪报道,为他募捐,帮助联系了医院和学校,报道也引起了上海其他媒体的广泛关注,小男孩的治疗、上学、生活都因他的坚持跟进,一一得到解决。小男孩非常不幸,但是遇到白彦平,他又是幸运的。
“能帮助到这个小孩,我才觉得媒体人有时候也可以承担一些自己都想不到的社会责任。”在白彦平的采访中,像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他也因此获得了上海慈善之星称号。12年的新闻生涯,白彦平主要从事部队、统战、民主党派、涉台涉侨等新闻采写工作,采访过不少大大小小的人物,也多次参加上海“两会”、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战役”的报道工作,但白彦平坦言,在没有规定采访的时候,自己找选题更关注民生类新闻的报道。
2013年,解放、文新两大报业集团合并组建为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同时进行重大改组,所有记者转入新媒体,报纸只保留3个编辑部,白彦平也转任新闻编辑部《焦点》版面主编。此时的白彦平,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每天负责焦点新闻,这是一个要体现《解放日报》办报水准的版面,要求做出来之后,是可以供读者来收藏的。”
让人动容的文字大多沾满泥土、饱含真情,为了采写生动的民生新闻,白彦平工作以来几乎走遍上海,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通晓上海话是必修课。他说,记得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买了上海话的磁带、书,很多人鄙视他:“学什么上海话?”但他认为,生活在一个地方,就要主动地去拥抱这座城市,你可以不说上海话,但一定要听得懂才行,不然就没法和人家交流,没法真正融入这座城市。
白彦平多次被报社评为优秀员工,作品先后3次获上海市征兵好新闻一等奖,连续4年获“看得见的公正”征文好标题奖,公开报道和内参还曾多次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批示。
12年来,对新闻的热情不曾减少,但生活的不易也让白彦平有过动摇。如今,白彦平在上海成了家,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余钱不多,但至少心中有梦。
心中有爱,笔下有情,怀揣新闻理想,用爱抒写责任,他用真情告诉人们,什么是党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家乡来的记者同仁,他提笔写下:“是非审之于己、得失安之于数,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鼓与呼。”
微信扫码阅读
上一篇 : 惠宁
下一篇:黄军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