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宝
更新时间:2024-10-29
浏览量: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董治宝,男,1966年6生于陕西横山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风沙运动有关的风沙物理、土壤风蚀、风沙地貌、沙漠化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出生地:陕西省横山县
代表作品: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
学 位:理学博士
职 称:研究员
职 务: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学习经历
学士:1988年,中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硕士:1991年,中国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方向:风沙地貌与沙漠化。
论文题目:草原农垦区风蚀与风沙地貌研究。导师:朱震达研究员。
博士:1995年,中国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方向:风沙地貌与沙漠化。
1995年1月论文题目:陕北沙漠/黄土带典型区风蚀流矢量模型。导师:朱震达研究员。
工作经历
-1996年5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6年6月-1998年5月:美国农业部,访问学者。
1998年6月-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9年3月-2000年1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1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
2018年12月,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任免信息
2018年12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教育部党组关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决定:董治宝同志任中共陕西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社会兼职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
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
全国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
《中国沙漠》副主编。
《干旱气象》编委。
《干旱区地理》编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西安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与研究项目
主要从事与风沙运动有关的风沙物理、土壤风蚀、风沙地貌、沙漠化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课题
1. 国家计委、农业部“七·五”重点项目“我国北方近十年沙漠化监测与发展趋势预测”(主要参加人,1988-1990)。
2. 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防沙治沙综合研究”(主要参加人,1991-1995)。
3.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风沙活动过程中近地表风沙互馈机制”(负责人,1999-200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地表风沙流与风速廓线的互馈机制”(负责人,2000-2003)。
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风沙流动力过程及其控制原理”(负责人之一,2000-2003)。
6. 国家973项目课题“中国北方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第二负责人,2000-2005)。
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风沙边界层动力学”(负责人,2002-2006)。
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西北干旱区沙尘释放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首席科学家,2004-2007)。
学术贡献
董治宝研究员是自愿扎根西部、献身沙漠研究的青年学者,是我国风沙物理学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自1988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考取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之后,一直围绕防沙治沙的国家需求,开展风沙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在从事风沙运动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训练,而且致力于实验和野外观测与调查研究。多年来,不畏艰苦,足迹遍布我国北方各大沙漠,在沙漠地区布设了大量的野外观测点,进行风沙运动规律的长期野外观测。董治宝在美国留学两年之后,按期回国,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将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我国的风沙物理学研究中,在风沙物理学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我国风沙物理学研究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在风沙物理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突出地反映在土壤风蚀、风沙流、风沙地貌动力学、风沙互馈机理等领域。将国际著名地貌学家SCHUM关于流水侵蚀的理论扩展到土壤风蚀研究领域,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风蚀方程。根据风蚀气候指数和地表可蚀性指数,确定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强度的空间分布,从宏观上揭示了我国土地沙漠化潜在危险的空间格局。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风沙物理学创始人R. A. Bagnold关于“沙质床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1/30定律”的局限性,为了获得充分的证据,经过十多次风洞模拟实验,终于修正了R.A.Bagnold的1/30定律”。应用现代激光技术,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建立了风沙流速度廓线方程、风沙流结构的通用方程,首次测定了风沙流对气流的阻力,指出风沙流是分散相阻力不可忽略的特殊气固两相流,提出了活动沙床在不同风沙活动强度下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计算方法。在沙漠中长期观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沙源供应不充分条件下沙丘地貌的逆向演变学术思想。主动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将传统的风沙物理学与大气边界层科学融合,在学术界明确提出风沙边界层的概念及对其研究的重要性,并潜心开展实验和野外观测研究,不仅成为我国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要特色,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同行接受、追随。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40余篇。
董治宝研究员认识到,研究手段的革新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保证。针对沙漠研究中实验和野外观测条件恶劣,许多常规仪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且国内外缺少沙漠研究的专用仪器设备,多方面组织力量,自行研制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多套沙漠研究专用仪器研制与开发,已有10套获国家专利,使实验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自行研制的防沙风速廓线采集系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可靠实验数据,而且被国内外同行采用。
董治宝研究员已获得多项科技奖和荣誉称号。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被评为1995年国家十大科技新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奖。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被授予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党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科技工作者”。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八届全国地理科技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奖励荣誉
1.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
2.1995年“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奖(集体奖,本人为主要参加人)。
3.1996年“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本人为主要参加人)。
4.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
5.2002年被授予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
6.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7.2002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先进个人。
8.2003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党员。
9.2003年获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10.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1.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2.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3.2005年获第八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14.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微信扫码阅读
上一篇 : 刘彦明
下一篇:王宁飞